女性要防癌,四肢要动起来
雪伦义乳 / 2018-02-26
谈“癌”色变,以前癌症疾病少的情况下,我们是如此;现在癌症患者如此多的情况下,我们依然如此。为啥?因为一旦得了癌症,预示着我们的寿命将会越来越短,每一个人都想活命,都想长生不老,死亡对于我们来讲是恐惧的。
但是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,我们不可改变,唯有保护好自己的身体,才可以多享受世间美好的一切。现在预防癌症的科普很多,但是“靠谱”的、科学的又有多少呢?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运动可以防癌。
同样在今天有关国外科学资料显示:40岁以上坚持运动的人和不运动的人各450名跟踪调查8年后发现,长期坚持运动者比不运动者患癌率少90%。可见,运动是防癌的方法一种。
这里所提到的运动,并不是那些需要到健身房才能完成的高难度动作,而仅是走走路、散散步,或者游游泳等。
13种癌症风险降低
运动的神奇功效,直接体现在能将13种癌症的风险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。是的,你没听错!
13种具体癌症的名单如下:
食管癌风险下降42%;
肝癌风险下降27%;
肺癌风险下降26%;
肾癌下降23%;
胃癌下降22%;
子宫内膜癌21%;
骨髓性白血病20%;
骨髓癌17%;
结肠癌16%;
头颈癌15%;
直肠癌13%;
膀胱癌13%;
乳腺癌10%。
要知道,中国前五大癌症杀手都在其中。
而且,发表在《自然》杂志上的研究显示,运动,还真的能击杀癌细胞,缩小肿瘤体积。
原理并不复杂。研究人员发现,运动让肿瘤缩小这一现象与体内免疫相关路径的诱导发生有关。同时,他们又注意到免疫系统和肿瘤缩小之间有一个关键点——NK细胞出现在肿瘤中的频率。
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对比,研究人员发现,不管其他细胞和免疫因子的调节如何不同,运动本身就会让NK细胞的出现频率增高,能使这一细胞更快更高效的进入肿瘤内部,对肿瘤细胞进行扑杀。超负荷运动不可取,的确,不少肿瘤患者在确诊后,青睐于运动健身来提高免疫力。
许多癌症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体温过高、病情复发或某些部位有出血倾向时,应停止锻炼,以免发生意外。
长期过度运动会损伤骨骼肌肉,损伤智力,增加心脑血管及心肺功能疾病,还会削弱免疫系统。
如何判断超负荷运动呢?
首先是自我感觉
如果运动时出现轻度呼吸急促,感到有些心跳加快、周身微热,运动过后全身有轻松愉快的感觉,这表明运动适量;
如果运动时呼吸困难、头晕目眩、大汗淋漓、心跳得像要蹦出来一样,运动过后全身沉重得不想再挪步,那一定是运动过度了。
其次是心率
运动使心率增快才能达到锻炼效果,但运动过程中一般要保持心率在每分钟150 次以内。超过这个心率,机体各脏器就会缺氧,锻炼反而变得有害无益。
比如,每天运动半小时有利于健康,这个“半小时”其实是大体的时间概念,每个人的身体状况、适应的运动难度不可能完全一样,相应的运动时间也应不局限于“半小时”,只要达到锻炼的效果即可。
告别相同的运动“频率”
尽管运动好处多多,但不同的肿瘤患者,切不可采取同一种运动模式,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,有针对性地去运动。
肺癌病人,可以通过吹气球或做腹式呼吸,来恢复或增强肺功能。
运动系统肿瘤(如骨癌)病人,往往因病情做过截肢手术,术后锻炼应以恢复运动功能为目的。
胃癌、肠癌、肝癌等患者,则应以适应新的生活习惯为目的,可以通过适量运动改善消化功能。
乳腺癌病人,在术后更应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,尽快恢复患侧肢的关节、肌肉功能。
对于肿瘤手术病人来说,运动能避免其长期卧床造成肌肉萎缩、关节僵直或组织器官功能退化。
如恢复良好,无禁忌证,散步、气功、太极拳,或是做操、慢跑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。
而放、化疗之后的患者,锻炼也没有太多的限制,如身体情况允许,应尽早开始锻炼,强度可逐步加大。但白细胞降低时,应当暂停运动。
锻炼防癌是因为能减肥么?
肥胖是已知致癌因素,因此以前很多人推测锻炼防癌的主要原理是减肥。
这篇文章发现没有这么简单。
首先,锻炼防癌,对肥胖(BMI>25)和非肥胖(BMI<25)的人群整体效果类似。因此,即使不肥胖的人,锻炼也能显著降低多种癌症发病率。
其次,把体重因素考虑进去,重新计算后,发现锻炼对10种癌症仍然有显著预防效果,说明机理不仅是减肥,还有对身体其它方面的调整。
因此,无论胖瘦,锻炼身体防癌都是靠谱的,不要找借口。
影响锻炼效果的因素
为了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因素能影响锻炼防癌效果,研究者把人群按照地理位置,性别,种族,是否进行激素治疗,数据跟踪时间长短等,进行各种细分,结果发现对结果都没有影响。
因此,不管你身在北京还是上海,是男是女,吃拉面还是火锅,都没有借口,赶快动起来。
哪种癌症发病率随着锻炼而增加?
虽然锻炼降低癌症发病率,但有一种癌症反而增加了27%,那就是黑色素瘤。
这个并不奇怪,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皮肤癌,发病的原因就是过度晒太阳,比起宅男宅女,喜欢锻炼的人晒太阳机会显然更多,因此发病率高很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