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癌筛查又有新技术 不过也可能只是懒癌
雪伦硅胶义乳 / 2016-11-21
雪伦硅胶义乳:2D乳房X光技术已经被应用多年,也成功地解决了诸多医学难题。但是目前西门子公司及美国瑞典州隆德大学正在开发的3D乳房X光成像技术,将彻底颠覆目前的乳腺疾病治疗方案。什么是2D乳房X光技术?所谓的2D乳房X光技术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“钼靶”检查。乳腺钼靶成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,并逐渐成为乳腺癌的普查工具,发现了大量的早期乳腺癌,使接受普查人群的乳腺癌病死率下降,其价值已被肯定。雪伦硅胶义乳:在美国乳腺疾病学会的调查报告中显示,以往2D乳房X线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地将癌症检出率保持在40%至50%,降低乳腺癌和肿瘤50%的死亡率。但随着科学的发展,乳房X线成像技术的不断普及,3D乳房X线成像技术的诞生为人类医学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突破,能将检出乳腺癌的几率提高至93%。雪伦硅胶义乳:既然2D乳房X光技术在乳腺癌早期筛查中功不可没,那么,与现在流行的3D乳房X光技术相比,后者究竟好在哪里?1 更易发现左侧肿瘤细胞:这种新的X光拍摄技术是一种通过X射线照相组合的层析成像方式,医生和研究人员通过重叠的组织来检测癌症。实验证明,3D乳房X光成像技术较2D的方式,更容易发现在左侧的肿瘤细胞。西门子的研究人员表示,由于乳腺癌细胞在乳腺组织中的密度很大,因此往往难以被发现。但根据美国瑞典州隆德大学放射学家索菲亚(Sophia Zackrisson)博士的研究发现,融合3D成像技术的这种断层融合检测方式比CT筛查方式,更能够提供广泛和详细的乳腺筛查。“断层融合检测方式是一个更好的成像技术,该方法特别是在筛查上有着显著的优势”。2 减少辐射:西门子的研究人员表示,在参与试验的15000名志愿者中找出了7500名进行检测,发现3D乳房X光成像技术与传统2D检测技术相比,提高了43%的癌症检测成功率,并减少了大量的辐射曝光。3 减少疼痛感:事实上,由于2D检测技术对女性乳房带来的疼痛感和伤害比较大,因此愿意参与到临床试验中的人很少。“对于许多女性来说,在乳房X光的检测过程中,对乳房的挤压是非常痛苦的。”2D检测技术是将乳房放置于乳房托板上,再施加适当压力缓慢压迫乳房进行曝光,这主要是由于乳房各部分厚薄不均,而钼靶X线的穿透力较弱,直接照射可出现各部分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,因此压迫乳房使各部分厚薄均匀和减少乳房滑动。病人在压迫成像的过程中有时会有轻微疼痛,尽管每次持续时间在几分钟即可,但对于有些患者而言,却是非常难以忍受的一次经历。4 减少误判:索菲亚博士认为,在CT扫描和3D成像技术的帮助下,我们或许能够发现更多的由于数据不完善而导致的误诊案例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医生和研究人员在进行癌症诊断的时候,都没有考虑到年龄、寿命以及肿瘤类型等变量。因此,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判。然而,3D乳房X光成像技术这样的断层摄影方式能够更全面地检测出癌细胞的情况,避免一些误判。“过于夸张的癌症诊断将会对女性的治疗造成直接风险,例如放射治疗、化疗以及激素治疗等治疗方式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。”美国乳腺疾病学会表示。因此考虑到这些因素之后,西门子及其合作伙伴认为,进一步的对3D断层摄影进行研究是很必要的。一旦能够获得成功,那么将展现出3D打印在成像技术和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和实用性。不仅仅是乳腺癌,很多癌症的早期筛查,随着科技的进步,的确给患者带来福音。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看来,根据目前掌握的癌症知识,“早发现、早诊治有利于癌症病人”并不违反逻辑,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,甚至已成为一种集体意识。这些年,我国癌症发病率显著增高,2013年与1990年相比,癌症新发病例数增加81%,其中:
韩启德提出另一种可能性:多数情况下,我们是不是只是发现了更多没症状、在原有条件下不能发现的、进展很慢或不会增长的“早期癌症”“懒癌”?换言之,“双早”让我们“增加”了很多肿瘤病例,但其中不少是十分懒惰的肿瘤——你不发现它们,它们也不会有多大能耐,而发现它们,对恶行肿瘤的防控工作,成效甚微。临床上,这种“懒癌”并不少见:国外有研究发现,在死于非甲状腺癌的病人里,2.5毫米厚的甲状腺组织切片检查发现,他们中有36%患有甲状腺癌,而如果切片厚度为0.5毫米或更薄,更多会在生前就检查出患有甲状腺癌。在死于非癌症的40~50岁女性乳腺组织切片检查中,发现40%的妇女患有乳腺癌。这些懒惰的癌症被称为“终身没有征兆、没有麻烦的癌症”。所以,韩启德指出,首先不应该提倡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,应该在高危人群中做,使得普通人群避免不必要的资金耗费,甚至“白挨刀”的现象。对于乳腺癌群体来说,“高危人群”指有家族史、丁克群体、长期熬夜等特征。毕竟早期筛查并不是完全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没有负面效应。除了财力、精力的浪费,长期多次CT等检查对人体也会带来伤害。更要命的是,还有心理负担这个难题。一些癌症会潜伏10年甚至20年,而早期筛查出来的人带着“癌症”的帽子,将背负难以预知的心理阴影,这也可能诱发机体病灶发展、变化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顶尖工作组在2013年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上发文,呼吁能有一个21世纪的癌症新定义。
第一,消除人们心理和身体上的负担;
第二,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谈到,“医生切忌距离分子越近,距离病人远了”,这样一来,实现了科学性,却忘了人文性。